建校百年!东北大学,为国担当撑起民族脊梁
建校百年!东北大学,为国担当撑起民族脊梁
夏日未消,沈阳却已经不大能感受到炎热了,正是让人舒服的温度。微凉的风拂过东北大学上万名新生,吹向百年校庆的倒计时牌。
1923年4月,沈阳还未入夏。刚刚成立的东北大学内一派繁忙,正孕育着一颗御侮兴邦的火种。
这颗火种穿越百年时光,燃烧着奥运赛场上刘长春眼中灼灼的火炬,擦过了冲锋在爱国运动前列的“东北大学”横幅,迸发出东北工学院钢铁淬炼的火花,又乘着微风种到东北大学向来平直宽阔的道路上,来来往往一代又一代东大人的根骨里。
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晨光熹微,东北大学的北陵校舍还笼罩着一层薄雾,早读的学生已经拿到了最新一期《东北大学周刊》,校长张学良在不久前为它题词:急起直追。
这四个字重如千钧,一笔一划书写着东北大学兴学育人,文化救国的寄托。
所以它开办工厂,男女同校,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这里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成为东北最高学府。
九一八事变后,东大在流亡路上燃起教育的星星之火,穿透硝烟,汇集成一条不灭的星河。
1938年,学校迁往四川省三台县时,仅有2个学院,不到300名学生。等到离开时,东大建制已达5院12系,拥有700多名学生,开始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离开三台县后,东北大学重返故土。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东大再次扛起“办学强国”的重任。
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访苏途经沈阳时,就东北工业发出指示:“鞍钢出了钢材,还要出人才。”新中国对工业人才的渴望,赋予了东大新的责任和使命。为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这一重要指示,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迅速行动,于1950年8月将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鞍山工专三校合组,主持创办了新中国专门培养冶金科技人才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东北工学院,校址设在沈阳南湖,由著名冶金专家靳树梁担任院长。
钒钛磁铁矿的冶炼是能源开发啃不下的“硬骨头”,在靳树梁的带领下,东大师生在100米的高炉上一点点改进,用6年时间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钢铁是国家工业的筋骨,东大王国栋院士带领我国轧制技术及其自动化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轧机的轰鸣中反复穿梭,终淬炼出世界上第一块“超级钢”,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工业让东北大学愈发强大。先后入选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后,2022年,学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两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前1%学科由4个增至8个。
近5年,东北大学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2项,2019年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共有6项成果获奖,其中双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位列全国高校第九。柴天佑院士带领团队开创的全流程决策与控制一体化理论,被写入国际自控联引领未来自动化发展方向白皮书。
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新一代战舰、核潜艇等一项项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都刻下东大人爱国报国的印记。东大巡天、探地、潜海,奋斗的足迹走遍祖国山河。
如今,东北大学瞄准学科交叉,以院士领衔的战略科学家团队以及一批高水平青年创新团队,将“控制科学与工程”与“冶金工业流程”学科群融通发展。为着“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未来,东大又一次将自己融在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一次又一次,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东大始终应答着世界进化之洪潮。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1988年,刘积仁穿过熙攘的人群,踏进了东北大学信息学馆一间空荡荡的教室,只有3台电脑的这里是他和2个同事创建的研究室。刚拿到3万元经费的他,恨不得把钱掰成两半花。
此时的刘积仁没有想到,几年后,他站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那间小小的研究室孵化成了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集团。
孵化它的是我国第一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围绕着科技园,沈阳市三好街成为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最有影响力的IT产业发展聚集区之一,东软也成为东大产学研办学的典型代表。
今年3月16日,东大学生孙璐站在“挑战杯”决赛的赛场,终于理解了刘积仁站在研究室里煎熬又期待的心情。会场响起热烈掌声时,自己所在团队研发的“功成身退”的“人体补丁”——生物可降解锌合金获得金奖的信息,还在孙璐脑中盘旋着。
从全国3000余所高校33万个项目中突出重围的是东北大学,赛场上的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意外。
白山黑水,沃野千里,滋养着东北大学富饶的创新创业土壤。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已达到100%,在辽宁注册学生企业94家,其中千万级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
近些年,学校与东北各类企业签订技术合同1261项,与辽宁科技型企业共建产学研联盟59个,本土孵化落地科技企业近100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超50%。
在具体项目上,转化合同交易额超9亿元,超过1亿元转化项目2项,超过1000万元转化项目20项,转化交易额连续3年进入直属高校前10位。
2022年,东北大学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布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单位),学校两项成果获得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
在南湖校区的北面,百年前,这里是当时规模和实力居国内高校第一的东北大学校办工厂。1926年,火车开过的蒸汽拂开时间的尘土,东大的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修造东北各铁路局送来的车辆。
从那时起,在白山黑水间进行产学研就扎根在东北大学的血脉里,这股血脉淌过辉煌与衰败,成为今天振兴脚下这片广袤土地的源泉所在。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
8月的最后一天,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院士在辽宁省开学第一课的现场,提起了自己的老师林韵梅教授。
林韵梅将岩石力学引入中国,是东北大学第一位女博导,而这一切都始于1950年,包括她在内的106名东大学子毅然“为国转系”学习采矿,这批爱国青年被称为“54煤”。
百年间,唱着“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成长起来的40余万东大人、70余位中外院士,一刻也不敢忘“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
要“为新中国的建设建功立业,奋斗终身”的中国工业生态学之父陆钟武院士,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
“我靠炼铝以渡,也将奋斗不已”的中国铝业之父邱竹贤院士,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有色金属冶金学科,编写了第一本铝冶炼教材;
坚信着“既然外国人能搞出来,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行”的李华天教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让东大在1959年拥有了国内最早的计算机专业。
二十几年后,李华天在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堂上侃侃而谈,下面坐着的新生目光灼灼,而里面有位学生叫刘积仁。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情怀在东大人心中扎根,又随着东大人奔向万千世界。
在风霜雪雨的边防,东大校友国防生巴兴保卫着人民的安定;在夜以继日的实验室,东大校友车德会破解“圆珠笔之问”,让国产笔用上了自己的笔尖钢;在万籁俱寂的万米海底,东大优秀毕业生赵兵驾驶着“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今年是东北大学建校100周年。9月16日,学校将举行百年校庆庆典活动。东北大学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与祖国共命运、与东北共荣辱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是一部以教书育人为使命、以学术创新为己任的知行合一的发展史。百年东大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
白山黑水的质朴而雄豪浸润着校门四根顶天立地的立柱。在天与地之间,是东北大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上一篇:近500位嘉宾齐聚2023中国真空技术与半导体应用大会
下一篇:没有了!